PPIO CEO姚欣:AI创业的风口期,如何让企业不被淘汰?

PPIO CEO姚欣:AI创业的风口期,如何让企业不被淘汰?

近日,PPIO 派欧云联合创始人兼 CEO 姚欣参加由 CSDN 联合高端 IT 咨询与教育平台 Boolan 举办的「2024 全球产品经理大会」,以「生成式 AI 引领产品创新范式」为主题,分享了他在 AI 时代领悟的全新思考。


会上,姚欣发表名为《生成式AI的产业创新曲线》主题演讲。他指出:“并不会出现某类大模型一统天下。无论是 PC、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,任何行业、产业均呈现一个产业分层结构——底层的基础设施、中层的平台工具、上层的应用服务,自底向上分阶段成熟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业发展亦是如此。

过去几年间,我们亲证了生成式 AI 底层基础设施发展得如火如荼,包括英伟达以及诸多的云服务公司。直至今日,算力基础设施还处于一个大规模增长的过程中,只是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,会从现在很热闹的训练逐渐转向推理。随着算力成本每年 10 倍速下降,会持续解锁应用新场景。”

生成式 AI 产业的中间层则是诸多的模型公司。当前业界普遍持有这样的一个观点:在研发模型时,先做一个足够大的参数模型,性能优化到最高。不过,在落地时,会将模型适当缩小,追求性价比,甚至做多端的不同重构部署。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,姚欣表示,短期内很多人对于技术性能有过高的期待,都想立刻实现相关 API,将模型落地,但技术是要一步一步实现的。

今天我们看待的模型,它在规模、可调性、可缝合性之间也存在矛盾,因此未来并不会出现某类大模型一统天下的局面,而是大中小模型分别使用,根据不同的性能问题和成本来决定。他认为,今天的模型有点像当年 CDN 结构,它会在中心层、边缘层到终端承载不同应用,实现综合性价比的最优。

针对模型究竟是开源还是闭源这一极具争论性的问题上,姚欣表示,“对于中国的产品经理和从业者,必须坚信的一点是开源。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,开源模型的能力逐步接近商业模型,我相信我们可以在开源模型上实现大多数的应用和落地,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微调和改进。

最后,对于最上层的应用层,尽管目前应用领域十分活跃,投资人也在积极投资,但应用尚未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普遍成功,仍处在前期探索阶段。

为进一步剖析当前 AI 应用发展现状,姚欣用一个坐标轴来展示任务的可衡量性和标准化程度加以说明。他表示,左上角的任务如客服、翻译、数据分析等是最容易标准化衡量,这类任务最适合当前的大语言模型处理;左下角的任务如编程、设计、文案写作需要 AI 辅助创意,但最终仍需人类干预。至于右下方的任务,目前还很难仅靠大模型实现,可能需要其他工程技术手段的支持。

在 ToB 领域,AI 应用趋势与之前的 CV 时代相似,最初在数据密集型行业中落地,如安防、金融、交通和教育等。然而,非关键性应用相对容易实现,但在容错率要求极高的关键场景中,仍有挑战。许多企业通过开源模型加上数据微调和私有化部署,谨慎地进行尝试。

另一方面,ToC 领域的应用看似繁荣,但 DAU 与 MAU 的比率显示,这些应用还不够成熟,用户体验尚待完善。有趣的是,全球 AI 应用流量中,北美居首,而印度、印尼、菲律宾等地也有巨大潜力,但成本过高阻碍了广泛应用。如果 AI 成本降低至广告费可以覆盖的程度,亚洲将成为 AI 应用爆发的重要市场。

对于产品经理而言,这是一次创新的风口期。不仅中国,全球市场也提供了广阔的机会。中国拥有完整的 AI 技术到产业的生态链,有望引领全球市场。降低成本将是大规模应用落地的关键,如同视频服务,成本下降将使昂贵的服务变为免费。预计在未来三年内,推理算力成本将以数量级下降,推动应用的大规模爆发。

生成式 AI 引领产品创新范式

作为主会压轴的圆桌对话环节,在 CSDN&《新程序员》执行总编唐小引的主持下,姚欣同产品战略专家、《产品思维30讲》主讲人、《真需求》作者梁宁,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、管理合伙人汪华,CSDN高级副总裁、Boolan首席技术专家李建忠,智谱AI COO张帆围绕“生成式 AI 引领产品创新范式”主题,共同探讨这一技术如何赋能产品创新。

在生成式 AI 时代,如何让企业不被淘汰、个人如何升级,以及如何构建真正的生成式 AI 产品,这些问题引发了大家的关注。姚欣指出,在当前的环境下,创业公司必须从一开始就具备盈利能力,而不再依赖外部资本的长期投入。他认为,“如果你的 AI 成本超过 50%,而人力成本低于 20%,你才是真正的 AI Native(原生)公司。” 一家 AI Native 公司应当通过充分利用 AI 能力来降低人力成本,并且采用外包服务来减少招聘、推广等运营支出。他强调,团队规模应保持精简,尤其在中国,最好控制在 10 人以内。

姚欣认为,目前的大模型技术还不够成熟,无法支撑大规模的 C 端用户使用,性价比也不高。他围绕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千元智能手机和 4G 包月套餐等经典案例分析,在此之前,手机价格高昂、流量费用过高,限制了用户使用视频等流量密集型应用。类似的,他认为大模型技术也需要时间来发展、成熟。当前大模型更新速度非常快,应用层的变化跟不上技术的演进,很多垂直领域的应用可能很快会被通用大模型所取代。因此,在技术趋于稳定之前,应用开发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。等到成本下降、技术稳定后,应用场景才会真正迎来大规模普及。

Read more

PPIO首发上线DeepSeek-V3.1-Terminus

PPIO首发上线DeepSeek-V3.1-Terminus

刚刚,PPIO 首发上线 DeepSeek-V3.1 的更新版本 DeepSeek-V3.1-Terminus!该版本的模型输出效果相比前一版本更加稳定。 此次更新在保持模型原有能力的基础上,针对用户反馈的问题进行了改进,包括: * 语言一致性:缓解了中英文混杂、偶发异常字符等情况; * Agent 能力:进一步优化了 Code Agent 与 Search Agent 的表现。 “Terminus”源自拉丁语,意为“终点、完结”之意,或许代表了 DeepSeek V3 这一大版本的最终更新,后续的更新或将开启新版本。 快速入口: https://ppio.com/llm/deepseek-deepseek-v3.1-terminus 开发者文档: https://ppio.com/docs/model/overview DeepSeek-V3.

By PPIO
PPIO首发上线Qwen3-Next-80B-A3B

PPIO首发上线Qwen3-Next-80B-A3B

今天,阿里通义千问发布了下一代基础模型 Qwen3-Next-80B-A3B,该模型已经首发上线 PPIO! Qwen3-Next 系列采用了“混合注意力机制”——引入业内前沿的“线性注意力机制”,与经典的“全注意力机制”混搭使用,该架构专为极长上下文和超大规模参数性能而优化。 现在,PPIO 上线了 Qwen3-Next-80B-A3B-Instruct 和 Qwen3-Next-80B-A3B-Thinking,其上下文长度为 64k,价格为每百万 tokens 输入,每百万 tokens 输出。 前往 PPIO 官网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体验,新用户填写邀请码【LYYQD1】注册可得 15 元代金券。 # 01 Qwen3-Next 的架构创新 Qwen3-Next 系列代表了 Qwen 系列下一代的基础模型,专为极长上下文和超大规模参数性能而优化。 这一系列引入了一套架构创新,旨在最大化性能的同时最小化计算成本: * 混合注意力(Hybrid Attention):用

By PPIO
一文看懂2025年Agent六大最新趋势|AI专栏

一文看懂2025年Agent六大最新趋势|AI专栏

2025 年被称为通用 Agent 元年。从 Manus 到各类 Deep Research 产品,掀起了 Agent 热潮。 按照 OpenAI 的定义,通往 AGI 之路有五个阶段,而 Agent 正值 L3 阶段。 PPIO AI 专栏基于过去三年模型与 Agent 生态的技术进展,总结了 Agent 行业的最新六大趋势,分别是: 1. 什么是 Agent “套壳”,以及为什么套壳被严重低估 2. Agent 定义:广义的 Agent 面向企业级,狭义的 Agent 面向消费级 3. 代码模型是当前阶段推动 Agent

By PPIO
PPIO姚欣出席首届AI国际人才峰会:AI落地需先找对“钉子”再选好“锤子”

PPIO姚欣出席首届AI国际人才峰会:AI落地需先找对“钉子”再选好“锤子”

8 月 26 日,由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(下称 “港投公司”)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(下称 “智源研究院”)联合主办的首届 “AI 国际人才峰会” 在香港成功举办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、港投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、智源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等出席并致辞。 峰会还汇聚了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张大鹏教授、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David Srolovitz 教授、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Sethu Vijayakumar 教授等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专家、海内外青年学者,以及不同产业的 AI 初创企业,共同围绕 AI 前沿技术发展、产业实践以及生态建设展开交流互动。PPIO 联合创始人兼 CEO 姚欣受邀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《从 PPTV 到 PPIO:赋能全球 AI 创业者》的演讲,从自身创业经历出发,同与会者分享 AI 时代创业者所需的特质。

By PPIO